Sunday, October 23, 2022

2022-07-17 RCEP/髮型屋市場

<RCEP>
全球最大的多邊貿易協議RECP(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),於今年開始正式生效,協議包括東協10國,中國、日本、南韓、澳洲及新西蘭,本港已於1日申請加入,究竟這協議為本港帶來甚麼機遇呢?
記者:鍾潔嵐

<髮型屋市場>
傳統的髮型屋除了提供洗剪髮服務外,還會有造型、電髮、染髮等,不過近年坊間出現越來越多以服務男士為主的理髮店,多數僅提供剪髮及造型,為何市場會有這個變化,主攻男士的理髮店市場前景又會怎樣呢?
記者:黃港俊

2022-07-10 新股市場/人才流失

<新股市場>
上半年已經完結,總結期間本港新股市場出現大倒退,不論新上市公司數目大跌,集資額更跌九成,全球排名跌落第9倍,是2009年以來最低位置,為何出現這情況呢?下半年有否機會收復失地呢?
記者:劉雅文

<人才流失>
截至今年5月的本地失業率,雖然再次回落,但仍高於5%,理論上是有人無工做,實際是本港又同時面對人才流失問題,當中特別是金融、科技界等,人才流失嚴重,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?
記者:劉雅文

2022-07-03 香港經濟前景/手表市場

<香港經濟前景>
香港今年首季經濟,錄得4%的倒退,扭轉過去4個季度的升勢,但隨著防疫措施的不斷放寬,近月市面已回復生氣,本港今年經濟表現如何?政府經濟顧問梁永勝會為我們分析前景。
記者:劉雅文

<手表市場>
過去兩年多的疫情,對零售業的打擊尤其重大,但有個別手表的銷情不跌反升,連零售價都有不小的漲幅,究竟為何出現這情況?又如果一心投資手表,應如何選擇?事前要做甚麼功課?
記者:鍾佩嵐

2022-06-12 巴塞爾藝術展/「物」靠包裝

<巴塞爾藝術展>
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剛於上月舉行完畢,有參與展商表示,雖然仍然在疫情下舉行展會,但今年銷售額更勝往年,究竟是市道轉佳,還是香港仍然具有強勁吸金力呢?
記者:鍾潔嵐

<「物」靠包裝>
隨著世界各地吹起環保風,香港已有店舖鼓吹「裸賣」文化,即是產品沒有包裝,顧客來買要自備盛載器具。另一邊廂也有店商認為環保不一定要去除包裝,環保包裝一樣可保護環境,究竟「裸賣」文化在本地會否發揚光大呢?
記者:何佩珊

2022-06-05 美債/保健品市場

<美債>
美國財政部早前宣布,今年3月見中國及日本均減持美債,當中中國已連續第四個月減持,日本則是期間減持最大額美債國家,這些國家的減持行動,是否反映美元資產吸引力不再呢?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會否因而提升?
記者:劉雅文

<保健品市場>
有在2003年「沙士」時成立的保健品公司透露,每當疫情發生,他們的生意一般較佳,以近兩年的疫情為例,公司生意便有理想表現,而這兩年市場更興趣NMN保健品,究竟保健品市場發展潛力如何呢?
記者:吳軍賢

2022-05-29 收息股/核能

<收息股>
不少退休人士會買入收息股,作為穩定的收入來源,但在經濟不景時,收息股的股息率都可能向下,例如煤氣之前便暫停派送紅股。其實收息股是否值得投資?在選擇這些股份時有甚麼竅門?是否有其他更佳的穩定收入選擇呢?
記者:勞佩欣

<核能>
隨著俄烏戰事持續,全球資源價格急升,不少西方國家重提積極發展核能。歐盟便力推核能為可持續發展能源,但面對處理核廢料問題,以及近幾十年的幾宗大型核事故,究竟核能是否值得發展?
記者:鍾潔嵐

2022-05-22 幣災/醫健發展

<幣災>
作為虛擬貨幣中穩定幣的TerraUSD(UST),自5月8日開始出現與美元「脫鈎」情況,價值單日暴跌逾八成,而Bitcoin等虛擬幣及虛擬資產NFT,這陣子也大跌價,究竟何以出現這些情況?往後走勢會如何?
記者:何佩珊

<醫健發展>
疫情確實打擊多個行業及經濟,但同時也促進了醫健科技的發展。數碼港在疫情爆發後,便集合了數以十間初創企業,推動數碼科技抗疫方案,效果理想,特別是醫健科技在期間更見普及,例如視像問診、遠程醫療等。
記者:何佩珊

2022-05-15 新盤熱銷/共享單車

<新盤熱銷>
自政府放寬防疫措施後,發展商隨即推出新盤應市,至今而言銷情尚算理想,但二市手場仍遇有蝕讓個案,加上美國將以更大步伐加息,對樓市前景有多大影響呢?
記者:鄭淑芬、張庭瑜

<共享單車>
2017年曾有7家共享單車企業涉足香港,但幾年過去,如今只剩1家繼續經營,究竟這家公司的成功之道在於甚麼?又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綠色出行,並接駁多條單車徑,會否令本港的共享單車市場重現輝煌呢?
記者:鍾潔嵐

2022-05-08 港元匯率/音樂學習市場

<港元匯率>
在聯繫匯率下,每7.8港元可兌換1美元,但近日港元匯價走弱,並跌至7.85的弱方兌換保證,反映資金正從本港流走。不過,資金為何會流走?是本港防疫措施影響,還是內地疫情未止造成?還是有其他原因呢?
記者:何佩珊

<音樂學習市場>
過往本港的音樂學習市場,都是教授彈琴、拉小提琴等,但近年越趨多元化,更多人選擇學習作曲、填詞、唱歌等,令音樂人有更多教授音樂相關課程的機會。究竟為何有這變化?音樂學習市場的前景又會如何?
記者:何佩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