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September 28, 2014

2014-09-28 金管局收銀仔/滬港大不同:為滬股通熱身

<金管局收銀仔>
金管局將會於十月六日起,派「收銀車」到全港各區和市民「唱散紙」由一角至十元硬幣都收,然後找回八達通餘額或紙幣。由於通貨膨脹,輔幣越來越少人使用,甚至很多商戶拒收,若拿去銀行兌換,則要付比例很高的手續費,市場上有人各出其招自行找換,務求「一家便宜兩家著」。而且隨著金屬價格上漲,很多國家都停止鑄造面額太少的硬幣。
記者:余詩敏

<滬港大不同:為滬股通熱身>
還有不足一個月,「滬港通」便正式啟動。究竟它帶來的,是像內地遊客「自由行」般規模的經濟利益?還是把本港股票市場「A股化」?無論如何這個政策都帶來一定的商業和投資機會。首先我們先看看各持分者,如何預備「滬港通」。

由八月至今有意參與滬港通的本地證券行,相信都已經參加了系統測試。證券行除了在硬件方面投資之外,對自己不太熟悉的A股市場研究,也要作一些投入,例如員工訓練、找尋能代表公司的A股分析代言人等。將來開通的滬股通為證券行帶來多少生意還未知,但對一些為證券行提供解決方案的IT公司,卻肯定是一個商機。

滬港通開通其中一個目的,是希望為內地A股市場,引入更多的海外機構投資者。究竟在港的海外基金,如何看這個投資機會?
記者:李明娜

Monday, September 22, 2014

2014-09-21 自貿區一周年/強美元

<自貿區一周年>
上海要發展成為全國金融中心,近年步伐明顯加快,除了最近金磚開發銀行總部將落戶上海,去年自貿區的成立,滬港通計劃亦如箭在弦,都令市場關注上海受惠國家政策,會否影響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。

月底是上海自貿區成立一周年,過去一年金融機構在自貿區的發展如何?國務院公布成立自貿區時,亦同時提出擴大開放六大服務領域,其中屬商貿服務領域的遊戲機銷售及服務,有相應措施讓外資進入,包括微軟,一直以來,遊戲機公司都不能在內地銷售產品,香港就是中國市場最重要的產品銷售基地,從此後,香港的角色會否有變?
記者:許美蓮

<強美元>
美國經濟復甦步伐越見穩定,加上十月聯儲局正式停止買債,加息時間表有機會提前;另一方面日本經濟表現反覆,匯價進一步下跌,是吸引海外人士到日本旅遊、消費的方法之一;歐央行將推出QE,又突然減息,此消彼長之下,和美元掛鈎的港元,對外購買力突然又增加。旅遊業和進口零售界人士都表示歡迎。不過根據以往經驗,美元強勢對本地資本市場、資產市場都不是利好因素,這一波的強美元,對港人是利是弊?
記者:許健星

Sunday, September 14, 2014

2014-09-14 網上大學/阿里巴巴上市

<網上大學>
讀大學是很多人的夢想,不過接近二十萬港元的學費,就不是容易負擔。若果到海外升學,連生活費更加不只此數。近年網上大學興起,雲集頂級大學的師資,很多時更是免費的,將來會否取代傳統大學?

網上大學雖然有很多好處,但有研究指半途放棄的人佔比九成。而且僱主對這類文憑的認受性,有待提高。網上大學和實體大學,如何結合,才可達到最高教育效益?
記者:蔡曉澄

<阿里巴巴上市>
市傳本月十九日內地電商企業阿里巴巴,將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,預計集資規模達到200億美元,是繼Facebook後,集資額最高的科技新股。今次阿里巴巴將「淘寶網」、「天貓」、「聚划算」、「AliExpress」、「Alibaba.com」、「1688.com」及「阿里雲」上市,但支付系統「Alipay」並沒有包括在內。目前,市場估計其市值達到一千三百至一千五百億美元。早前,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發表報告,點名指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一些科網公司,採用VIE結構上市,可能最終不獲內地政府承認,會為投資者帶來風險。何謂VIE?

另外內地電貿近年流行一個叫「刷銷量」的做法,網店自己製造訂單,希望可以在銷售平台上,放高一點位置,吸引更多真實買家。有估計,這個比例由一成至兩成半不等。對阿里巴巴的估值有甚麼影響?
記者:周少芳

Sunday, September 7, 2014

2014-09-07 300萬的上車盤/25歲的第一桶金

<300萬的上車盤>
近期樓市於一手樓帶動下,再度升溫。整體樓價創下歷史新高。其中,細價樓市場備受追捧,三百萬樓下的上車盤買少見少。根據中原數據,上半年三百萬樓下的單位,註冊量只有五千二百二十五宗,佔整體二手私樓成交比例,首次跌破三成,宗數及比例均創十九年新低。隨著大量新單位在今明兩年推出市場,而且當中不乏價位較低的迷你單位,想上車的人應該如何選擇?
記者:余詩敏

<25歲的第一桶金>
人生很多計劃,如果有一筆豐厚的資金,就可以早一點達成願望,趁早儲下一筆財富,把握二十、三十歲的青春年華,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,或許可以讓日後多點選擇。

我們採訪了幾位年輕人,請他們分享賺取人生「第一桶金」的經歷。他們如何通過做兼職、去工作假期、甚至創業,在一至兩年內賺取數十萬元。之後他們又打算如何運用這些「種籽資金」?賺錢過程中,除了錢,還獲得了甚麼寶貴經驗?
記者:蔡曉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