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May 25, 2021

2021-05-23 奧運效應?/藝術市場

<奧運效應?>
每屆的奧運主辦權,都有眾多國家競投,原因除了能彰顯國力,還能為主辦國帶來龐大人流,帶動旅遊及其他收益,但今屆疫下奧運,附了延遲一年,更莫論帶動人流,究竟經濟效益還有幾多?又一系列概念股還有否投資價值?
記者:王晞晴

<藝術市場>
香港去年的當代藝術品拍賣銷售額,超過7億美元再創新高,是全球三大藝術品交易市場之一,難怪不少藝術展會來香港舉辦。其實香港向來被視為文化沙漠,也少有出色藝術家,究竟本港有何優勢?又未來發展會怎樣呢?
記者:廖家俊

Tuesday, May 18, 2021

2021-05-16 經濟復蘇?/電子消費券

<經濟復蘇?>
本港首季本地生產總值(GDP)結束連續6季跌勢,今年首季GDP較去年同期實質上升7.8%;而新公布的非官方PMI即使錄得跌幅,但仍已連續3個月企於50點以上的擴張區間,究竟本港經濟是否迎來復蘇?未來仍有何變數?
記者:陳至君

<電子消費券>
政府將透過4間電子支付商,向每名合資格人士,派發5,000元電子消費券,商戶們怎樣看待這個刺激消費計劃呢?其實鄰近地區如澳門及台灣,都有透過派發消費券刺激消費市場的經驗,有甚麼方法才能把消費效益最大化呢?
記者:王晞晴

Wednesday, May 12, 2021

2021-05-09 加稅後車市/重現實體展

<加稅後車市>
政府在預算案公布增加汽車首次登記稅同時,也加了牌費,新稅項生效已有一段時間,有車商表明新車銷售大受影響,另有車行則表明未來會放棄銷售汽油車,改攻售賣電動車。究竟加稅後的車市會如何發展?
記者:王晞晴

<重現實體展>
受疫情影響,本港的展覽改在網上舉行已有一段長時間,至近月疫情放緩,才開始出現實體展覽。久別多時,展覽商及參觀者對實體展重現有何反應?又展覽商有否改變參展開支預算?本港的展覽中心地位有否被動搖?
記者:李慧怡

Wednesday, May 5, 2021

2021-05-02 五月魔咒?/產後護理市場

<五月魔咒?>
投資界有句諺語,叫「Sell in May and go away」,即叫大家5月要沽貨離場,諺語本身來自美國股場,因為企業多在4月公布業績,引發投資者獲利離場,繼而推低股市,今年情況是否如此?港股走向又怎樣呢?
記者:廖家俊

<產後護理市場>
孕婦在生產後,華人的傳統都會要媽媽「坐月」,期間除了在飲食上進補,也需要特別護理,內地及台灣早年已有不少月子中心,讓生育後的媽媽入住調理身子,本港也開始有公司推出類似服務,究竟發展潛力如何呢?
記者:陳至君